会员登录   English 繁体显示
  老外侃中国:家长如何管孩子 :

老外侃中国:家长如何管孩子

中评社香港5月31日电/留园中文网5月30日载文

《老外侃中国--海外家长如何管孩子》,摘要

1.中国孩子像军人

  访问中国的外宾常会被领到幼稚园、小学校去参观,令外国人惊奇的是,中国孩子缺乏天真、童稚活泼的孩子气,表现出来的军人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,让自由散漫惯了的老外们印象深刻。

 


  首先一踏进鸦雀无声的教室,孩子们即刻训练有素地齐声高喊:“客人好!”明显是下了大功夫排练出来的。这情景与西方学校走廊里能闻见教室热烈的讨论声大为迥异。

  再看老师授课时,可怜的孩子们背挺得笔直端坐着,待老师提问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,举手回答者如背诵圣经般地将唯一的标准答案流利道出。许多老外诧异之外,私下里气愤地指责中国教师对孩子太残酷。显然除了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中国教育体制的独特性外,西方人想像不出,这些孩子的父辈在其幼年、青年时代,曾经历过怎样的饥荒及刻骨铭心的文革痛苦。

  中国孩子实在太辛苦了,一个典型10岁孩子的一天日程表是这样的,清晨5点半爬起来匆匆赶往学校上早自习,下午5点放学后再跑到钢琴、小提琴或绘画、英语补习班去进修,晚上要一直忙到午夜睡觉前一刻,才精疲力尽地做完老师及家长布置的双重作业。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,这些所谓的素质教育,目标是为了长大了争当“哈佛女孩”、“牛津男孩”,出人头地。在英国华人孩子也是出名的不易一族,有华裔学生向英国教师诉苦说,自己很向往在音乐方面发展,但其家长却斥责为“玩物丧志”。玩音乐岂能填饱肚子,好好读书将来当医生、律师、会计师才能挣大钱,才能不辜负父辈的期望。

  与海外华裔家长督促子女一心成为专业白领心态不同的是,眼下中国大陆家长在培养孩子多才多艺方面又过分地热衷。一个20岁的中国青年,如今一瞧见钢琴就厌恶。他曾向我诉说其童年是多么地不快乐。他妈妈从不让他看中国电影,说是浪费时间,相反总逼着他观赏译制的外国片,目的是多受西方文化的熏陶,一心要将儿子培养成为“西方绅士”。这简直是在折磨孩子的童年,而光会整天啃书本的书呆子,在西方是没人搭理的,在西方人眼里书呆子与傻瓜没什么两样。

  在中国刻板的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青年,即便是大学生同样令西方人看来仍就相当稚童化。比如在香港校园里每天可以见识到一些大学生操练啦啦队舞蹈,这种蹦蹦跳跳的团体操在西方是初中、高中生热衷的,进了大学还玩这些孩子的游戏,令外人感觉华人大学生太小儿科。华人家长尤其对自己的宝贝女儿看管得极严,生怕出轨。华裔女孩18、19甚至20岁了,家长也不允许她结交男友,尤其严厉禁止自己的女儿与“鬼佬”来往,以免“学坏”和“上当受骗”。中国孩子在其身心成长过程中受到太多过分、不近情理的专制,都令西方人议论中国家长体制过于严酷。

  2.乖孩子是中国好孩子的标准

  让西方人感觉新鲜的是,一个7、8岁的华人小姑娘见到一屋子父亲的朋友、同事时,会被父母扯着胳膊提醒她:“还不快叫阿姨、叔叔。”于是可怜的小姑娘无奈地、蚊子般嗡嗡地挤出来“叔叔、阿姨好!”然后她就被勒令到一旁自己乖乖地玩去。西方没有让孩子称外人叔叔、阿姨的习俗,孩子会被允许与大人一起聊天讨论,西方孩子小小年纪就能如小大人般地发表自己的见解,是时常被鼓励的。记得一位中国女士询问一位美国9岁女孩在学校里最要好的同学是谁时,那女孩掏出自己与一男孩的合影说,这是她最亲密的男朋友。惊得中国女士张口结舌,侧眼观察一旁的美国妈妈仍然一脸坦然地微笑着。

  中国教育理念与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在于,西方学校不会让孩子去苦背标准答案,更注重人性化、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,上课时大家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讨论答案。西方孩子的创造力、表达力和独立的思维永远是被鼓励的。无论孩子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多么离奇古怪,都会得到一句“Good Try(尝试得好)”的赞许。一位华人女大学生,感叹其以往的“乖”孩子成长经历,结果使她与同班的美国同学在表达力、思维力方面,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。由于中西方礼仪习俗的差异,具体到对待小辈人的态度上亦各具特色。比如西方家庭里的习惯是,即使五岁的小孙子递过来一杯茶,白发老爷爷也会躬身道声:“谢谢”,并不感觉失却了长辈的尊严。曾见一位太太接过其3岁女儿送上的一块巧克力糖后,连声道谢。一位串门来的华人朋友见此情景冲口而出嘲笑说:“你真神经,她那么个小不点懂得什么谢不谢的,自家人还谢来谢去的如此见外。”

  3.开裆裤令孩子蒙羞

  中国家长把孩子当成另类,西方人无论如何猜不透中国孩子的开裆裤为何物,不理解为何给孩子穿“破了的裤子。”西方人认为裤裆敞开着令孩子蒙羞,孩童也应该被尊重。有个中国男孩穿着开裆裤在院子里与一位7岁的英国女孩玩耍,英国小姑娘突然失声惊叫到:“看呀,你的裤裆破了个洞,不礼貌。”那阵势就如同年轻姑娘遇到了性骚扰一般恐慌。当然在西方,几乎每个孩子在其孩提时代都有过尿裤裆的经历,因此他们得从教训里逐渐学会如何控制自我。

  在中国还有大人话题与孩子话题之分,一位元美国人与一个中国14岁男孩聊天。男孩感兴趣地询问:“像我这么大的美国男孩在想什么?”老美将到了嘴边上的:“朝思暮想着性呗。”急忙硬吞了回去。他想起朋友们的叮嘱,中国人回避在孩子面前提到性,性是绝不可以与孩子讨论的,性是件不光彩、令人难堪的暗地里的行为。与之不同的是,西方学校和家长则主张“顺应身体发育”,这是佛洛德的性心理学观念。

  中国家长在培养子女成材方面,尤其显现出肤浅及迫不及待的功利主义心态。有一位华裔男孩毕业于免费公立中学后考上了牛津大学法学院,为此其家长甚有面子,周围华人也啧啧地赞叹做父母的总算心血没白费,将来儿子成为开业律师年薪15万英镑,父母多享福。

  周围洋邻居有一个同龄的男孩,自小学至高中皆每年花费数万英镑接受昂贵的私立教育。高中毕业后小伙子居然决定不去上大学,头半年先是到西亚、东亚和喜马拉雅山旅行,爬雪山过草地吃了不少苦,总算捡了条性命回来已是万幸。接着小伙子又通知父母暂不回家了,他又奔去了非洲,留在乌干达当了义务乡村教师。其家信常常是他如何克服种种艰难与当地土着沟通,及如何与艰苦的物质条件搏斗的生存日记。洋青年父母每每总欣喜地举着儿子来信向外人展示,他们认为孩子喜欢自己所从事的事情,成为一个快乐的人,这一点是金不换的。
责任编辑:admin 更新时间:2012/8/14 11:08:30 浏览次数:4259  
版权所有 2004-2008 Copyright (c) MerryHome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23733号-1
联系电话:(8610)64612979 ; 82050311